

借着郑钦文奥运会夺冠的热度,网球迅速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运动之一。这项曾被视为“贵族运动”的项目,似乎终于放下了身段,降低了门槛,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投身其中。
从街头巷尾的健身娱乐到职业赛场的专业竞技,网球的热度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。打球的人越来越多,场地越建越多,装备、培训、网球旅行等配套消费也持续看涨。然而,当那些打了一年多球的人认真算了一笔账后,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网球,终究还是一项有点“奢侈”的运动。
本期数据栏目,我们一起来翻翻网球背后的账单。
文 |王璐瑶
Yang
制图 |泡芙
运营 |泡芙
打网球,到底要花多少钱?
Irene打了一年多网球,自认不算投入太多。她把自己的花销大致归为三类:丰俭由人的装备、取决于天赋的课程和躲不掉的场地费。
可当她真的坐下来算这笔账,结果却令她有些吃惊——杂七杂八的装备买了快8000块,教练课程投入小一万,再加上场地费和零零散散的支出,都加起来,她已经在网球上花了两万多元。
而在最初,Irene设想的网球入门配置非常简单:不过是一支球拍、一身网球服、一双球鞋,仅此而已。
球拍并不难选。Babolat(百宝力)、Wilson(威尔胜)、Yonex(尤尼克斯)、HEAD(海德)这些主流品牌都推出了针对新手的入门拍,社交平台上各类选拍攻略也层出不穷。无论是两三百元的平价拍试水,还是一步到位买上千元的专业拍方便日后转手,想清楚自己的需求,总能找到合适的。Irene一步到位选了后者,两把专业级球拍花去2800元。
真正让她意外的是后续投入。球线、手胶、穿线费…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配件才是真正的消耗品,却又必不可少。零零散散加起来,又是七八百元。光是搞定球拍这一项,就已经花光她原本设置的装备预算。
相比之下,网球服的支出反而在她意料之中。早在学球之前,Irene就在社交平台上研究过各类网球服装品牌。学球这一年多,用她的话说,“球技不见长进,衣柜里的网球服倒是肉眼可见地增多”。普通的速干运动服当然能满足基本需求,但穿着不同的网球裙出现在场地,是她给自己的额外奖励——她希望自己在运动时舒适且美。
Kantar的调研报告显示,每周出现在球场打球的高频次爱好者拥有球龄3-5年、1-2年、6-10年占比最多,其中3-5年球龄达到了43%,可以说是网球爱好的“蜜月期”。大多数是月收入在1万-5万的中产人群,26%的爱好者月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。他们较为均匀地分布在一线、新一线、二线、三-五线城市,其中58%的人已婚已育。根据这些数据,不难勾勒出网球核心玩家的画像,他们大多时间、金钱充沛,能承受网球较为高昂的消费。

2024年的一次专访中,运动品牌Wilson的CEO曾指出网球服与时尚的紧密联系。他说,即使是不打网球的人也能描述出网球运动时的画面,而这项运动的精髓就在于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,也是一种风格,它在全球流行。
这股由热门运动与时尚风格共同催生的网球服饰风潮,正在不断升温。社交平台上,以网球为灵感的“Tenniscore”穿搭话题已累积超过7.5万次讨论,Dior、Celine、Miu Miu、Tory Burch、Bally等奢侈品牌也纷纷将网球元素融入时装系列。Irene偶尔也会刷一刷这类穿搭灵感,寻找可以借鉴的搭配。她前后买了3000多块的网球服,并不希望它们只是出现在球场上。
相较于设计不断翻新的网球服,网球鞋的支出反而显得更为稳定。由于网球运动对急停、转向等高强度移动的要求,包裹性好,有足够支撑性的球鞋至关重要。主流品牌的网球鞋多在千元以内,对Irene来说,这笔钱没必要省——“万一因为鞋子不合适受伤,反而得不偿失。”她买了两双换着穿,花费1000元出头。
尽管在装备上精打细算,Irene也清楚,这些花费终究是有定数的。她见过有人一把拍子用上5年、8年,也见过穿得随意的球友打出精彩回球。装备与球技之间,从来不是直接等号。真正想打好球,关键还是在于学习与练习的过程。
在网球世界里,技术水平有一套公认的衡量体系——美国国家网球等级评定标准(NTRP)。从1.0的初学者到7.0的国际职业选手,每增加0.5代表一次晋级。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,从0到1.0的起步阶段,几乎离不开专业教练的引导。Irene听过一种说法,至少要达到2.5级别,才能逐渐摆脱教练依赖,和球搭子顺畅对拉;而等到3.0水平,才算具备打一场真正网球比赛的能力。
对大多数不具备运动天赋的人来说,最初阶段的专业指导几乎不可避免。Irene尝试过网络视频自学,体验过几十块的团购大课,还参加过俱乐部100多块的小班教学。几经比较后她意识到,如果想在起步阶段就把“地基”打牢,最好还是选择最多1对2的私教课程。
然而,1对1或1对2的教练课并不便宜,找到一位既靠谱又合拍的教练更是难事。作为初学者,Irene很难判断教练的水平高低,最终只能抱着“贵有贵的道理”的心态,选择了一位报价偏高的教练,同时也暗暗希望自己是个“网球天才”,能学得比别人快些。过去一年,她上完了20课时的私教课,仅这一项就花了将近8000元。而她已在计划,等到下一段有空天天练球的时候,再去报名提升课程。
如果说装备和服装都可以量力而行,教学费用也有多种方案可选,那么场地费,就成了每位网球爱好者都无法绕开的一道硬性门槛。
根据国际网球联合会(ITF)的建议与常规建设标准,一片包含缓冲区的标准网球场,长36.6米、宽18.3米,总面积达到669平方米。如果拿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场地来对比:一片标准羽毛球场地占地约158平方米,乒乓球场约98平方米。也就是说,一片网球场,差不多相当于4.2片羽毛球场,或6.8片乒乓球场。一片4人同时使用的网球场,想要实现与其他运动相当的“坪效”,收费自然水涨船高。

以北京为例,室外球场每小时价格普遍在100至200元之间,并区分黄金与非黄金时段。那些性价比高的场所在黄金时段往往供不应求,和少数学校、公园里的免费场地一样,都得靠“手速”抢订。
Irene最近感受到的网球“降温”,体现在物理层面上。北京气温骤降,室外球场已经不再适合打球,她最近预约的场地都转向了室内,价格比她之前常预约的室外场地高出一倍,每小时300元起的价格让她有些肉痛,动辄五六百元的场地更是无法接受。她的约球群里,有人开玩笑说,北京的网球季已经过去了,是时候收拾一下雪板奔赴崇礼,准备滑雪季了。
怎么打到便宜网球?
面对不断累积的网球开支,爱好者们也摸索出各种应对方式。Irene淘来二手训练球,每颗只要两元多;而那种36元4颗的比赛球,她只在和球友正式对打时才舍得用。
但就算是对打,也要能省就省。最理想的方式是四个人合租一片场地,既可以两两对拉,也能组成双打。如果没有搭子又要省钱,“对墙打”就成了最优解。废弃的地下车库、商场顶楼、公共体育场的围墙……只要有一面空墙,就能独自练上几个回合。对新手来说,保持“球感”很重要,一周不练就可能手生。与其花钱约场或去练习馆,“找墙”既省了钱,也保证了不丢失球感。
在北京,如果愿意在时间或地点上做出“牺牲”,也有机会打到“平价网球”。有人选择错峰打球,比如参加清早六到八点的晨练课,算上教练指导和场地费,一共才100多块,比普通时段的场地费还低。也有人干脆远离市区,转战燕郊或密云——燕郊的室内场每小时120元,密云体育局的气膜馆也只要150元。
更极端的爱好者们为了追求省钱,会像候鸟一般开始迁徙。他们从一、二线城市出发,前往一座对大多数人陌生、却在网球圈内小有名气的城市——湖北京山。
作为一座县级市,京山的常住人口不足60万,网球人口却接近10万,比例极高。在这里,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一片网球场,稠密的网球人口让京山有了很好的打球氛围。最令网球爱好者犯愁的“找搭子”,在京山几乎不成问题。

十一期间,京山也选择把网球作为文旅宣传的重点:公共网球场馆免费开放,市内公交也免费乘坐,就连酒店都配合推出“车站球场景区”间接驳服务。
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在京山打球一周所需的费用,场地费占比最小,打了一周球只花了180元。在京山,公园网球场早晚只要20元一小时,白天常有免费时段。最便宜的室内场50元就能打一小时。就连在一线城市稀少且动辄五六百元一小时的红土场,在京山也只需100元出头。
出于经济考量,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一、二线城市的家长,带着有预期走上职业道路的小球员转学来到京山。陪读的球童家长在这里并不少见——京山拥有国内唯一一所公办九年制网球学校,训练成本远低于大城市。
围绕网球,京山有完整的赛事、教学体系。随着WTA125巡回赛和男子ATP100挑战赛相继落户,这座小城成为继北京之后,国内第二座拥有职业网球男女合赛的城市。
除了京山,也有爱好者将目光投向海外,开启“网球游学”之旅。他们选择拥有成熟网校的目的地,直接预约当地资深教练。东欧、东南亚等地就有不少专门承接短期游学的网球学校,提供高强度、高性价比的集中训练。
还有一批人更倾向于轻松度假式的打球体验。他们不追求水平提升,而是将网球作为旅行中的调剂,这也催生了“网球度假游”这一新兴消费形态。一些网球俱乐部与酒店、场地合作,设计包含教练、场地与住宿的旅行套餐。无论是国内的莫干山、陵水,还是东南亚的巴厘岛、普吉岛、芽庄,都已有成熟的网球旅游路线。
当然,网球度假的花销远高于游学。据《盐财经》统计,国内多数网球旅游套餐价格在3000至10000元之间,且不含往返交通。出于性价比考虑,越来越多人选择自由行,只预约当地球场。虽然没有教练指导,却仍能享受在旅途中挥拍的别样体验。
网球到底有多火?
即使没有亲自站到网球场上,围观的人们也在为这项运动投注时间、注意力和真金白银的消费。
2024年,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夺冠,网球运动再次出现了显而易见的明星效应。当年的WTA年终总决赛,郑钦文对阵克雷吉茨科娃比赛收视率达到1.3%,实时峰值冲至33.58%。这一数字已与蛇年春晚39.30%的峰值相去不远——相当于每三台开着的电视中,就有一台在播放这场比赛。
三个月前,中国网球公开赛组委会正式宣布,本次中网成为亚洲首个横跨三周的综合网球赛事。随着辛纳、兹韦列夫、斯瓦泰克、高芙等国际球星陆续确认参赛,特别是郑钦文在中网复出的消息公布后,整个中国赛季的关注度被再次推高。
根据赛事组委会公布的数据,中网赛期间国家网球中心累计入园人数达36万人,较去年增长20%,其中京外观众超过18万,境外观众也接近1万人。
观众人数的增长也直接反映在票价上。2025年中网门票价格整体上涨:除了首轮票价略有下调外,从第二轮至决赛,作为主赛场的钻石球场票价普遍上涨80至300元不等;连第二大场馆莲花球场的票价也从2024年的100元涨至160元。

在观赛人数与票价上涨的双重推动下,2025年中网整体票房达到8800万元,较2024年增长10%。
消费热情同样蔓延至赛场之外。根据组委会公布的数据,2025年赛事带动综合消费超过3600万元,较去年增长44%;特许商品销售额突破1250万元,达到去年的1.6倍。
这也是中网连续第二年实现大幅增长。回顾2024年,中国网球公开赛已吸引超过30万人次观赛,现场消费金额达2500万元,比2023年增长约40%。
逐年攀升的网球热度,正吸引更多高水平赛事落户中国。今年6月,WTA宣布在中国新增五站125级别赛事。

连续走高的热度也体现在赞助招商上。2024年的中网首次实现了主要赞助商席位满额,到了2025年,“1个首席赞助商+3个钻石赞助商+8个白金赞助商”的主要赞助商矩阵不仅接近满员,招商总额也超越去年,达到新高。
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大师赛。作为中国赛季另一场重头戏,该赛事共吸引46家赞助商支持,在全部9站ATP1000大师赛中赞助商数量高居榜首。除了长期担任冠名赞助商的劳力士,意图强化本土客户形象的摩根大通,光明乳业和喜力一同分享了第三级赞助商的位置。其中,光明乳业成为该赛事中赞助等级最高的本土品牌。

乳企对体育赛事赞助的竞争一向激烈,蒙牛曾两度赞助男足世界杯,并以“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”这一最高级别身份亮相夏季奥运会;伊利则连续多年签约中国奥委会。
相较之下,光明乳业选择赞助上海大师赛,更像是一次更轻巧、也更贴合自身气质的布局。同时,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本土品牌的在地身份。
上海始终是光明最重要的市场。据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统计,“上海市场常年为光明乳业贡献约四分之一收入,且占比呈上升趋势。”财报显示,2017至2022年间,光明在沪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7.3%。
2018年,光明首次成为上海大师赛赞助商;2023年,品牌又签约当时中国男子网球排名最高的选手、上海籍球员张之臻。这一系列动作,不仅让品牌与网球运动的绑定愈发紧密,也借助张之臻的“上海身份”,再度强化了光明作为本土品牌的形象认知。
除了光明之外,2024年新加入上海大师赛赞助商阵营的Lavazza咖啡,同样展现出运动、地域与品牌之间的深度联结。
这家意大利咖啡品牌,不仅与意大利球星辛纳保持合作,更在每个中国赛季期间推出限定产品,持续强化和中国消费者的连结。与光明不同的是,Lavazza早已完成对网球四大满贯的赞助布局。作为网球赛场上的“常客”,选择赞助上海大师赛,是其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认知度的战略延续。
刚刚过去的中国赛季,在各个角度印证了网球运动在普通人中的热度与影响力。

稠密的网球人口也反向推动了硬件设施的增长,网球场地从2021年的49767片增长至53805片,增长率达8.12%。网球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也在快速增长,我国共计拥有网球教练员43981名,其中发展类教练26574人,他们都可以为初学者提供指导。
在这股发展浪潮中,国家体育总局网球中心印发的《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》也进一步提出加强网球场地建设。Irene注意到了其中“社区网球空间”计划,她期待未来能在离家15分钟范围内找到一片场地——哪怕只是一面能让她随时练习的网球墙。
她希望网球的热情不会退潮,也盼望着这项运动能真正走向更多普通人,不再那么昂贵。
参考资料:
1.《我是中产,快打不起网球了》,20社
2.《网球配它,新中产恨不得掏空钱包》,盐财经
3.《CEO专访丨Wilson 第一个百年才只是“热身”!》,华丽志
4.《2025中网圆满落幕 口碑与票房实现双丰收》,北京体育广播
5.《新闻分析:湖北何以成为中国网球高地?》,新华网
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,侵权必究
Copyright © 2022-2025 360直播.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地图 浙ICP备12010691号-3